旧城孔子庙崇圣祠

来源:去台湾旅游网 发布时间:2009-10-03 11:10:08 作者:责任编辑

凤山旧城文庙,为高雄地区最早创立之文庙,初建之规模甚大,腹地广阔,大成殿,启圣祠,东西两庑与棂星门皆备,具有相当重要的文教意义,堪称开高雄文教之先河。

凤山旧城文庙,为高雄地区最早创立之文庙,初建之规模甚大,腹地广阔,大成殿,启圣祠,东西两庑与棂星门皆备,具有相当重要的文教意义,堪称开高雄文教之先河。随后的修建更添增义路、礼门坊,明伦堂、名宦祠,乡贤祠等附属建筑,成为完备的文庙格局。然而随着清中叶以后凤山政治中心逐渐迁移,使得文庙重要性降低,逐渐淡出教育的实质功能。日治明治33年(公元1900年)文庙被改建为公学校,引入西方新式教育,虽然仍为文教场所,但清代的建筑已逐渐遭到毁坏改建,仅作为教室的崇圣祠保存下来,为凤山文庙建筑史迹的一大浩劫。经过多次破坏,仅剩下崇圣祠仍以清代式样而保存下来。

 

孔子庙崇圣祠

崇圣祠为孔庙附属建筑,原称为启圣祠,主祀孔子之父叔梁纥。清雍正元年(公元1723年)以后,孔子家族五代被清政府封为王爵并入祀文庙,至此更名为崇圣祠。

 

凤山县旧城文庙为第1任知县杨芳声(生卒年不详)于清康熙25年(公元1686年)所创建,后因为风雨剥蚀,知县宋永清(生卒年不详)于清康熙43年(公元1704年)重建,此次重建确立文庙格局,设置大成殿在前,启圣祠在后,两庑、棂星门齐备。清乾隆17年(公元1752年)知县吴士元(1702-1776)再次重建,中为大成殿,后殿为崇圣祠,东西庑,前为大成门、棂星门,两旁为义路、礼门坊,并建明伦堂、名宦祠于左侧,建乡贤祠于右侧。至此,整体文庙大备。

 

 

崇圣祠外观为木造柱梁祠庙,目前无门扇,檐廊则有4根檐柱,每个檐柱下方均有石造柱础。檐廊地面铺设尺二砖并抬高地面一阶,轴线中央并设有雕刻朴实的御路石,虽有破损,但仍感到气势非凡。中央祭祀空间原有木雕神龛与奉祀牌位,主祀孔子家族五代王爵,神明桌与牌位则在近年全数撤走,现已无祭祀活动与行为。屋顶采硬山作法,屋脊起翘具燕尾,屋顶脊上有陶烧龙饰及葫芦作为装饰,栋架为三通五瓜式的大木结构。由于为文庙建筑的缘故,较少木雕等建筑装饰,显得相当简朴,其柱础形式古老,为清康熙年间的建筑风格,可知建筑应为康熙年间即保存至今。崇圣祠无门墙阻隔,仅用朱红色木制栅栏为界,现今栏杆上有时也会挂上学子们的祈愿卡片,期望学业成绩能够步步高升。崇圣祠外墙为硬山式白墙,没有施加任何的彩绘或其余颜色,显得光明洁白,富有古味。

 

 

崇圣祠背后立有碑林,是高雄市政府整修崇圣祠之后,将散落附近地区的石碑集中展示保存。原有16块石碑,其中6块佚失。仅存的分别为「潮军义勇祠」、「重建学宫碑记」、「卧碑」、「功德碑记」、「南协游府丁公去思碑记」、「藩断牛埔界址严禁侵占番地碑记」、「奉旨圣表忠义碑记」、「谕封孔子五代王爵并合祀碑记」、「新建明伦堂碑记」、「凤山县孔子庙下马碑」等等,其中「卧碑」载明为学的规训,是专设计给学童观看,因此较为矮小,十分特殊。崇圣祠虽在建筑上并非雕梁画栋,也非相当特殊之建筑形式,但因其具有见证凤山文庙历史遗迹与文教发展的功能,且建筑本身展现出清康熙年间之建筑风格,故而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。

 

 

早期凤山县并没有孔庙,康熙年()当时的知县杨芳声在兴隆庄设文庙,在左营旧城外设明伦堂,是当时凤山县的教育中心,旧城孔子庙崇圣祠位于旧城小学内,前有莲池潭,远处亦有打鼓山、半屏山,近处即是龟、蛇二山,是个地灵人杰之宝地。知县宋永清、李丕煜曾于康熙年()、康熙年()分别整修,乾隆年()知县吴士元再度重修,乾隆年发生了林爽文事件使旧城孔子庙受到破坏,直至日治时期,日本人在庙内兴建旧城公学校也就是现今的旧城小学,原有的庙貌再度受到破坏,目前仅剩崇圣祠以及从附近各地收集而来的十一方石碑。崇圣祠尚且保留了前清风格的三通五瓜式屋架,屋嵴上有龙形陶偶及清代葫芦嵴饰,一旁的老檀树,伴随崇圣祠至今已有两百多岁,目前圣祠已被台湾地区列为三级古迹。

结束~END
台湾创业长期停留入台证办理
台湾买房流程
台湾健检医美入台证办理介绍
台湾包车旅游报价